第2章 一碗面风波

>>> 戳我直接看全本<<<<
说是奇怪,一点也不奇怪。

王丽玲的小吃店,就坐落在街角拐弯地方。

出了小区大门,就可以嗅到店里飘出的香气。

王丽玲虽然大字不识几个,但是心首口快、待人和气。

这个小吃,也以面条为主,什么青汤面、青菜面、鸡腿面、鸡杂面、猪肝面、剔骨面、三鲜面,腰花面、羊肉面、海鲜面……但也捎带卖一些学生奶、面包、里脊夹烧饼、水饺什么的。

花色品种多,除了主打一个价廉实惠,偶尔也有高档的,比如鸡腿面10元,海鲜面就更贵了。

这里的面条碗,基本上和盆差不多大小,好大,连汤带水,足有两斤,绝对吃到饱。

有时碰到肚子大的,多要一点面也可以。

街坊邻居的,送孩子上学前从这里走,来个烧饼夹里脊,再来个卤蛋来盒奶。

送完孩子回来还是从这里走,自己再来一碗面,吃完嘴一抹就走,走到门前的箱子里,向里面扔上五元,然后去买菜。

从来都是先吃后付,也正是这种“马大哈”经营法,吸引着来来往往的居民。

这家店,是王丽玲退休后发挥余热的小天地,虽说店面不大,可在这一片,也算小有名气,份量特别足,她亲手做的面条,更是筋道又入味。

从开业到现在,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徐含墨,大家口中的徐姐,刚退休不久,加上幼儿启蒙教育就得和那些业主们多打交道。

早起晚睡,不说隔三岔五,几乎每天都来王丽玲的小吃店吃面条。

为啥?

面条店是小区的窗口,这里总是聚焦送孩子的家长,每次她都点最普通的清汤面,一坐就是好一会儿,边吃边和店里的人闲聊、捎带拉拉生意。

这天日上三竿,徐姐来的迟。

走进了小吃店,人己经不多了。

“玲子,来碗清汤面,快点哈,我还忙着呢。”

她一边找位置坐下,一边扯着嗓子喊道。

王丽玲笑着应了一声,转身就进厨房忙活起来。

不一会儿,热气腾腾的面条就端上了桌。

徐姐拿瓶子就向碗里倒了不少的醋,又熟练地走到里面,给自己碗里倒了点香油,这才坐下来搅拌着面条,吃得有滋有味。

吃完面,徐姐一抹嘴,站起身就走出了大门。

王丽玲见状,赶紧上前说道:“徐姐,徐姐这面钱还没给呢。”

徐含墨站住了,脸通红,闪过一丝不悦,“哟,玲子,我在你这儿吃了这么多次面,还差你这一次钱?

今天走的急,没带,下次一起给哈。”

王丽玲是个首性子,平日里虽说热心肠,但有邻居和她私下说了,发现这徐含墨多次吃了不给钱,蹭饭啊。

所以今天她特意地瞄上了,还真的是。

“那好吧,徐姐,我这小本买卖,下次记得一起给哦。”

王丽玲缓了缓,笑道。

徐姐的脸却瞬间变得阴沉起来,她提高了音量,“你这话说的,我像是赖账的人吗?

不就是一碗面,至于这么斤斤计较吗?”

周围几个食客们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这反让王丽玲有些尴尬,但她还是笑道:“徐姐,不是我计较,大家都在小区住着,抬头不见低头见的,清清爽爽,以后也好相处。”

徐姐冷哼一声,“别废话了,不就是几块钱,给你就是了。”

说着,她从包里掏出两枚一元的钢蹦,“啪”的一声拍在桌上,然后转身气呼呼地走了。

咦,不是没带钱吗?

这一幕正巧让来吃面的邻居陈校长撞个正着,他对王丽玲说:“哈哈,邻居,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算啦,和气生财。”

生啥财,碰到这种爱占小便宜的人,只有生气!。

从那以后,两人心里就仿佛有了堵墙,说话夹枪带棒的是常事。

徐含墨和别人聊起王丽玲,言语里也满是嘲讽,“就她那小肚鸡肠的样子,为了一碗面一点情面都不留,以后谁还敢去她店里吃面?”

然而说归说,偶尔吃面她还是照去。

王丽玲心里也委屈,自己怎么就得罪了人呢?

可她也不是个爱计较的人,想着时间长了,徐姐气消了,这事儿也就过去了。

然而,她不知道的是,徐姐可不是个轻易放下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两人看似平静,可暗地里,徐姐一首在找机会。

这不,小区成立业委会,机会来了。

但王丽玲是省油的灯吗?

你想算计我,哈哈,先气气你再说。

你气我,我气你,这矛盾还会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延续吗?

作者也曾幻想着王丽玲能淡定如常,照旧开店做生意。

而徐姐加入了业委会,会不会立马打着业委会的招牌,提出要重新规划小区周边商业布局吧?

会不会说王丽玲的小吃店卫生不达标之类的话,把她挤出不区周边的商业圈呢?

谁也不知道后面会有什么结果?

但有一天,徐姐发现老公带着儿子,也在王丽玲店里吃面,而且还是鸡腿面。

她有些挂不住了,便站在门口喝斥,让老公和儿子出来。

结果老公出来了,儿子却不买账。

“妈,王阿姨的面好吃又实惠,好大一只鸡腿,不吃太可惜了,妈,你别闹了。”

这时旁边的邻居也纷纷劝说徐姐,徐姐愣住了,看着众人不解的眼神,她一跺脚走了。

反正,还记着仇啊!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