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宋永初三年,恶月,建康。
临近端午,建康的天气热了起来。五月本就不是一个吉利的月份,因为从这个月份起,天气开始变热,疫病开始肆虐,不仅如此,民间还有许多怪力乱神的传说都发生在这个时候,不然怎么能称为恶月呢。尤其是今年的五月,天一直阴着,乌云盖在头顶上,让人喘不过气来,空气变得粘稠,行人的衣衫都粘在了身上。那些摆摊的商贩索性挽起了袖子和裤脚,可即使这样,大滴的汗水依旧浸湿了衣裳。
天气虽然不好,但城南长干里的集市依旧人头攒动,人们忙着采买端午的商品。年货如果忘记买点儿什么好似也不是那么重要,但是端午用的物件是一个也不能少买,要是少买一样,感觉瘟神就会找上门似的,身上的邪气就驱不干净。许多商铺挂满了五彩绳,堆起了满满的艾草,这些都是用来驱邪祈平安的。
抬头向北望去,秦淮河北岸矗立着的是台城,那是帝王住的地方。比起长干里的热闹,台城似乎被阴霾笼罩着,寺人和宫人都急匆匆地走着,无人说话,深青色的宫墙让气氛更显诡谲。现在北方战事吃紧,镇北将军檀道济和三皇子宜都王刘义隆被困虎牢数月,苦苦支撑。正当高祖和大臣们商讨如何支援宜都王时,东宫一声哭喊响彻天际:“太子薨了!”
当这个消息从东宫传到太极殿时,高祖一个趔趄没站稳,栽了下去,顿时引得众人惊呼,寺人赶紧请来太医为其诊治。然而高祖躺在榻上三天三夜都没有醒过来。管理宫中大小事物的少府卿被众人围攻,朝服差点儿被扯破,说他找的都是些庸医,购置的都是破药材,不然高祖怎么会晕倒就醒不过来呢。
其实大家并非冲着少府,而是现在没了办法,只能拿少府的人撒气,太子和高祖前后脚病倒,储位空着,皇位上的那个人不知道能不能挺过去。于内大臣必定会在东宫人选上起争执,于外索虏会士气大振一路南下,朝廷危在旦夕。
司空徐羡之匆匆走在台城,他在跨出云龙门的时候脚没抬起来,被门槛绊了一下,好在身旁寺人手疾眼快拉住才没让他跌到地上。“大人,慢点儿……”被寺人这么一扯,徐羡之的朝服有些歪斜地挂在身上,他整了整衣领,只不过这么一整,朝服更加歪斜,但是他顾不上这些,依旧脚步不停地走向散骑省,皇后正在那里等他。平日从太极殿走到台城各省用不了多久,今日这两条腿就迈不开,路程也显得那么长,走了许久也走不到,加上天气闷热,徐羡之的朝服已经如水洗一般湿透了。
“要不然徐大人乘坐轿辇吧。”寺人从未见一朝宰相如此狼狈,于是建议道。
“不了不了,这都快走到了,轿撵哪有我走得快。”徐羡之大口喘着粗气摆手道。过了很久,终于他走到了散骑省,刚迈进大门,徐羡之一下子跪在皇后面前,皇后胡道安见其衣衫被汗水浸湿,赶忙命人给他递上一碗水,徐羡之接过耳杯一饮而尽。
“皇后殿下,陛下到现在还没醒,朝堂要乱了,还望殿下能出面主持大局。”徐羡之老泪纵横地说道。
此时皇后胡道安的脸色很不好,眼睛深深陷了下去,她如今能还能坐起来,全依仗着手里的虎头拐杖。胡道安早在高祖还只是参军的时候就嫁给了他,和这些老臣一起见证了高祖打天下,从宋国公到皇帝。如今朝局混乱,唯一能控制局面的就是皇后了。所以当高祖的嫔妃都齐聚在西殿哭天喊地的时候,唯有胡道安一人忍着悲痛在宣训宫中,随时等着接见众位大臣。
太子薨逝,按理宜都王是嫡子,但他非胡道安亲生。宜都王自幼丧母,由胡皇后抚养长大。在宜都王之上,还有一个行二的刘义符。在胡道安看来,当然是希望立刘义隆为太子,可问题是,刘义隆现在被困虎牢,能否顺利脱身回到建康?
“徐大人,依你来看,眼下应该怎么办呢?”胡道安询问道,朝堂上的事,她会先征求大臣的建议。
“老臣以为,先不要提储君的事情,已经派出去很多人北上去营救宜都王,想必不出几日必定能带宜都王回来。殿下现在出面安抚住众人是重中之重!”徐羡之又说道。
“所以徐大人是想立宜都王为太子?”胡道安哽咽地问道。
“宜都王是嫡子,不过总要先让宜都王殿下回到建康才是,所以老臣以为就先不要提此事为好。不知道皇后殿下意下如何?”
“徐大人言之有理,有你在我就放心多了。”说着胡道安拄着拐杖在宫人的搀扶下勉强站了起来。刚经历丧子之痛的她,强撑着身子来到太极殿。下面的大臣乱作一团。皇后缓了缓神,敲了敲拐杖,几声咚咚砸地的声音让群臣安静了下来。等大家都不说话了之后,胡道安扫视着这些大臣的脸,有的人惊恐,有的人迷茫。她深吸了一口气,用尽全力对下面的大臣说道:“朝堂出了这么大的事情,北方战事也不容乐观,陛下之前就将太子托付给四位顾命大臣,如今就由这四位来主持朝堂,还望众卿能鼎力配合,以渡难关。”
四位顾命大臣都是一路跟随高祖的人,以司空徐羡之为首,其余三人是领军将军谢晦,他现掌台城和建康的羽林军和下级将领的任命工作,中书令傅亮,此人才华横溢,主掌文书工作和镇北将军檀道济,只不过现在檀道济在前线,和宜都王住在一起。
“可是,储位……殿下有何高见?”下面一位大臣说道。
“太子尸骨未寒你们就想着另立新储。那本宫问你,你打算立谁?”胡道安忽然站起来怒斥道。
下面噤了声,无人敢回答,谁要是现在回答,就是心里早有了打算,很可能被扣个谋逆的帽子。胡道安继续说道:“陛下有六个儿子,我也还没有死!你们现在就做好自己的事情!”
徐羡之带头跪地说道:“请皇后殿下放心,殿下要保重身体。”群臣见状,也都纷纷跪下行礼。
如今的局势就像要断掉的麻绳,人们期盼高祖能醒过来,然而常年征战的高祖本就满身伤病,这个打击仿佛要耗尽他最后的一点儿精气神。更让徐羡之感到寒意的是,虎牢此时已破。
这个消息高祖似乎有了感应,当他睁开眼睛看向四周时,徐羡之赶忙上前询问道:“陛下要传位于谁?” 徐羡之早已经明白,这个状况,高祖是不可能再好起来了,他一直逼迫少府的太医尽心医治不过是期望高祖在闭眼前能指定继承人。
高祖抬起手来,微弱地说了一个“义”字,正当徐羡之等人等着后面那个关键的一字时,那只手忽地重重地砸了下去。顿时,众人都跪在了床塌前哭喊,唯独徐羡之惊恐地站了起来,身子一颤,一直跟随高祖的他现在顾不上伤心,所有的皇子名字都带义,事发突然也并无遗诏没有明确继承人的问题让其心里一凉。他赶忙拉起跪在床榻前痛哭的中书令傅亮,让其草拟一份遗诏,传位于宜都王刘义隆。刘义隆算是嫡子,又屡获战功,颇有威信,传位于他可以令百官信服。傅亮颇有才学,当年晋恭帝司马德文的禅位书就出自他手。
傅亮一边擦着眼泪,一边说道:“可是宜都王在哪里呢?虎牢已破,他和檀道济下落不明,你能找到他吗?已经有谣言说宜都王已经死了。”
“那你说怎么办?”徐羡之已经焦头烂额,想不到什么好办法。
“现下……只能秘不发丧,等宜都王回来了。”傅亮颤抖地说道。
徐羡之急得团团转,他开门向外走去,正好撞上了闻讯赶来的领军将军谢晦。徐羡之拉住谢晦往回走,然而谢晦还想进去看高祖最后一面,不停回头。
当二人来到偏僻的一个角落,见四下无人,徐羡之方才低声问道:“宜都王有消息了吗?”
“哪有消息呀,都不知道派出去多少人了。”谢晦无奈长叹一声回道。
“再去打探!”
“这还用说吗!自虎牢沦陷,我就还没合过眼哪!”谢晦现在也是一脸憔悴,恨不能自己亲自领兵北上把宜都王找回来。
徐羡之明白再怎么逼谢晦也没用,于是说道:“算了,我再想办法,你去见陛下最后一面吧。”
现在是恶月,建康的天气已经很热了,太极殿始终是关不住高祖已去的消息。听闻高祖驾崩的消息,在各地就藩或任职的皇子纷纷赶回建康,这其中回来最快的便是营阳王刘义符。
朝堂上暗潮涌动,许多大臣也坐不住了,一部分认为按照长幼来算,应由二子刘义符继位。
“宜都王下落不明,况且他也不能算是嫡子,现在局势紧张,应该马上册立新君,以免夜长梦多。”支持刘义符的人多半是跟以前东宫没有攀附上关系的,所以刘义符上位,他们就有了出头的机会,要是刘义隆继位,有太后的关系,他多半还会沿用东宫旧臣,自己则永无出头之日。
“宜都王过继给皇后抚养,就是嫡子!你们这样做是不顾礼法,开了坏头,日后会酿成大患!”另一部分认为刘义隆由皇后抚养,理应和太子一样是嫡子,但是支持刘义隆的人知道他们虽然在礼法上更胜一筹,可他们找不到刘义隆。
“如今营阳王已经回到了建康,你说立宜都王,他人在哪呢?这都多长久了?”支持刘义符的大臣们逼问着。
大臣们争执不休,在朝堂上互不相让。徐羡之忽然大声说道:“你们安静!咱们在这里争有什么用,最后在诏书盖印的还得是皇后!容我去请示皇后,她老人家说立谁就立谁!”说完他一甩袖子夺门而出。
此时的胡道安也只剩一口气吊着,索虏趁乱要打到江北了,权力一直真空,然而刘义隆又迟迟没有消息。“殿下……”徐羡之带着哭腔道。
胡道安一手执拐杖,一手扶额闭着眼睛,用颤抖的声音说出了那几个字:“传位于营阳王刘义符。”
此时天空一声惊雷,憋了那么久的雨终于下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