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上,藩镇割据,各自为政,为了争夺地盘和资源,连年混战。
百姓们在沉重的赋税和徭役压迫下,苦不堪言,生活陷入了绝境。
在这暗无天日的世道里,百姓们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如即将喷发的火山,一触即发。
曹州冤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却因为一个人,即将成为改变历史走向的起点。
此人便是黄巢,他出身盐商家庭,自幼熟读诗书,胸怀大志,不仅擅长骑射,还颇具谋略。
然而,尽管黄巢才华横溢,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始终未能中第。
仕途的不顺,让黄巢对这个腐朽的王朝彻底失望,心中埋下了反抗的种子。
眼见着百姓在水深火热中挣扎,黄巢决心挺身而出,带领他们推翻这吃人的世道。
公元 875 年,黄巢响应王仙芝的起义号召,在家乡聚集了数千人,正式举起义旗。
一时间,饱受苦难的百姓纷纷响应,起义军的队伍迅速壮大。
他们攻城略地,所到之处,严惩贪官污吏,开仓放粮,救济百姓,深受广大民众的拥护和爱戴。
起义的烽火,如同燎原之势,迅速在中原大地蔓延开来,震动了整个大唐王朝。
消息传到宋州砀山,朱温那颗不安分的心,顿时被点燃了。
此时的朱温,身材魁梧壮硕,肩宽背厚,双臂孔武有力,行走间虎虎生风。
他面庞方正,浓眉之下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烁着锐利而不羁的光芒,高挺的鼻梁下,嘴唇微微上扬,带着一丝与生俱来的倔强与豪爽。
一头乌黑浓密的头发随意束起,几缕发丝垂落在脸颊旁,更添几分粗犷之气。
他己经在村里度过了一段平静的时光,与张惠的感情也愈发深厚。
然而,他生性不甘平凡,渴望在这乱世中闯出一番属于自己的天地。
黄巢起义的消息,让他看到了机会,心中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冲动 —— 投身起义军,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抱负。
夜晚,朱温躺在床上,辗转反侧,难以入眠。
张惠察觉到了他的异样,轻声问道:“阿三,你怎么了?
是不是有什么心事?”
朱温叹了口气,将自己想要投身黄巢军的想法告诉了张惠。
张惠听后,心中猛地一紧,脸上露出了担忧的神色。
她深知这世道混乱,战争残酷,一旦朱温投身军旅,生死难料。
但她也明白,朱温胸怀大志,若强行阻拦,只会让他心中留下遗憾。
沉默片刻后,张惠强忍着心中的悲痛,说道:“阿三,我知道你有远大的抱负,我支持你去追寻自己的梦想。
只是这一路凶险,你一定要多加小心,平安归来。”
朱温紧紧握住张惠的手,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说道:“惠儿,你放心,等我功成名就之日,定会回来娶你。
你一定要等我,我一定会回来的。”
张惠眼中含泪,微微点头,心中默默为朱温祈祷。
次日清晨,朱温早早起床,收拾好行囊。
张惠也早早起来,为他准备了干粮和衣物。
一家人围坐在桌前,默默无言,气氛沉重压抑。
刘夫人看着即将远行的儿子,眼中满是不舍和担忧,叮嘱道:“阿三,出门在外,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千万不要逞强。”
朱温点了点头,说道:“娘,您放心,我会的。
您和惠儿在家也要保重身体。”
吃完早饭,朱温背起行囊,走出家门。
张惠和刘夫人跟在后面,一首将他送到村口。
村口,朱温停下脚步,转身看着张惠和母亲,心中五味杂陈。
他走上前,紧紧拥抱了张惠,在她耳边轻声说道:“惠儿,等我回来。”
张惠泪流满面,哽咽着说不出话来,只能用力地点了点头。
然后,朱温又走到母亲面前,跪下磕了三个头,说道:“娘,儿子不孝,不能在您身边尽孝了。”
刘夫人扶起朱温,擦了擦眼泪,说道:“去吧,孩子,记住,一定要平安回来。”
朱温站起身来,深吸一口气,转身朝着黄巢军的方向走去。
他的步伐坚定有力,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
张惠和刘夫人站在村口,望着朱温远去的背影,久久不愿离去。
首到朱温的身影消失在远方的尘土中,张惠才缓缓转过身,搀扶着刘夫人,一步一步地走回家中。
从此,张惠开始了漫长而又艰难的等待,她每日都会为朱温祈福,希望他能平安归来,早日与自己团聚。
而朱温,也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心中始终想着张惠的那句 “等你回来”,这成为了他前进的动力。
他们的命运,在这乱世之中,被紧紧地系在了一起,不知未来将会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