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其实关芝芝现在最介意的是,她原本也只是个刚高考完的18岁女孩好吧,到了这里还硬生生让自己多长了3岁,可真是没天理了。
人家小说里穿越重生的,不都是往小了变吗?就自己基因突变了?
虽然说吧,她以前没妈,老爸也不管她,可是老爸有钱啊!
关芝芝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生病没了,反正在她的记忆里,就没出现过妈妈这个人,陪伴她最多的反而是保姆张姨。
她爸可能天生就是个花心的,因为能挣钱,往他身上扑的女人更是不老少。
为了更潇洒恣意,她爸之后都没再婚,这也让关芝芝保证了‘唯一嫡女’的位置。
所以,虽然外面的私生子私生女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她愣是最特殊的那个。
当然了,所谓的最特殊,也就是钱和物给得最多罢了。
因为刚成年的缘故,关芝芝原本都做好要跟外面那些私生子女斗的准备了,哪知道还没开始呢,自己就被提溜到1969年来了。
到了这里,她是啥也不敢说,啥也不敢动,就怕被人发现哪里不一样。
因为刚落了水,还发了烧,还真让她有了缓冲的时间。
但这日子太苦啦,她以前都没见过这么稀的粥,也没见过红薯干长什么样,现在全都受了一遍,想必以后还有得受呢。
虽然嫌弃,可为了活着,关芝芝依然努力往嘴里灌,不然怎么办呢,不吃就饿死了。
眼睛骨碌转了一圈,关芝芝又感到一阵别样的开心,她竟然拥有了这么多的家人。
以前,她都是自己一人吃饭上学的,其他时候实在太闲了,也就是找老师学学钢琴学学画画啊什么的兴趣爱好,每次回到房间,总有一种孤独感。
现在呢,一大家子十好几口人,吃饭都跟打仗似的,刚刚这具身体的妈妈和嫂子们还帮自己去干了一架,好像也挺有意思的。
现代的生活姑且算是上辈子吧。
上辈子确实享受了18年的富贵日子,可却少了亲情。
这辈子亲情有了,就是日子苦了点,唉,也能熬吧,哪有十全十美的事呢。
虽然以前过的日子富有,可她自认也不是一点苦都吃不了的。
在她脑子里苦思乱想的时候,关妈那边已经一锤定音,“芝芝你这两天就别出门上工了,在家老实待着,可不能让人知道你好了,不然把鸡蛋要回去咋整。”
行吧,关芝芝巴不得呢。
关妈也是疼闺女的,都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怎么可能不疼。
这阵子正是开始忙的时候,花生、黄豆、红薯这些都要下种。
趁着这会儿再歇两天吧,后面还得给水稻育苗,然后就得开始收小麦了,收完了又得插秧,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一个比一个累挺。
小闺女比队上其他家姑娘要娇一些,毕竟被自己送去读到了高中,虽然高中没毕业就不肯再去读了,可也是队里数一数二的高学历了。
书读多了,这体力就差了点,现在她也就能打打猪草什么的。
可真正收庄稼的时候,其他打猪草的孩子们也得跟着下地忙,小闺女虽然还是打猪草,可这任务也多了啊。
吃了饭,小孩子们只要会走路的,全都跑出去玩去了。
这也是一奇怪的点,小孩子夏天不怕热,冬天不怕冷,啥时候都能玩,不是吃饭睡觉的时间,全都在外面野着。
今天轮到关大嫂收拾碗筷,其他人或搬着小板凳坐到了屋檐下,或坐在堂屋里,一起随便聊着天。
关芝芝还是挺喜欢听他们瞎聊的,有意思得很,这是以前从没经历过的。
关爸这会儿的表情跟关妈一样一样的,不愧是多年的夫妻,“我看了,这批知青也都是没啥用的,那干活全都是含含糊糊的。”
这群小年轻的,在城里吃得肯定比乡下好,身体板子也是不比乡下人差的,就这样干活干不动?还不是舍不得下力气,等粮食不够吃了就知道要后悔了。
关大哥也是啧啧摇头,“就说呢,干嘛让这些城市里的小年轻下乡,还建设农村呢,不给农村添麻烦就不错了。”
关二哥坐在小板凳上,右腿搭在左大腿上不时抖动着,同时还吊儿郎当剔着牙,“知足吧,分到咱们村的知青也就是干活不太行,我听王楼村的二憨子说,他们村有两个知青可闹腾了。”
哎,怎么个闹腾?
一大家子都好奇满满,八卦得很。
只是没等关二哥描述,关妈就不屑地‘哼’了一声,“怎么闹腾?只要一让他们干活,就说村里人欺负他们呗。”
“照他们这说法,我们乡下人天天自己欺负自己呗。”
“咋的,难道打算不干活让村里人养他们?”
“你们就看吧,王楼村的大队长平时的话,在周边确实是最和善的一个大队长,但是论心眼子,整个公社的大队长加起来都比不上他一个,后面啊,有得那些知青受的。”
可不呢,户口什么的都转过来了,还在人家手底下还找事,就是个蠢的,就是可怜了其他安分的知青受牵连了。
毕竟,光想办法让一两个知青不舒坦,不就显得针对了嘛,只能让所有知青一起受受累咯。
那大队长只要真的想整治你,绝对是小意思。
但是有了对比,他们村的知青确实还可以,只要不闹事就是好的了,至于干活不行?反正饿的又不是自己。
照今天这些知青的状态,粮食肯定要紧巴,但也还好,家里多多少少肯定会有支持的。
只是啊,城里那些亲人又不是就这一个孩子,肯定不能长时间支持。
等明年的,一个个就知道下地要卖力了,就得让日子教他们做事。
他们村啊,知青和社员隐形中好像是划分了界限,各自干各自的,也各自过各自的,要是因为有事交集在一块,那也都是面上客客气气的。
这也正常,咱们这些只会种地的农民,和城里那些见过世面的人,哪会说到一块去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