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会指路的血符纸

>>> 戳我直接看全本<<<<
子时的风还在巷口打转,陈九黎站在街心,左眼像是被砂纸磨过,金纹在皮下忽明忽暗,像有活物在爬。

他没动,只是抬起手,指节第三次敲在青石板上。

咚。

咚。

咚。

声音不响,却压住了风。

巷子深处那三个纸扎人,头颅缓缓转正,眼洞空荡,手里黄纸钱簌簌作响。

它们没再动,也没再靠近——像是被什么拦住了。

他吐出一口浊气,袖中银针终于落回掌心,冰凉刺骨,针尖那点黑腻还未干透。

他盯着它看了两息,随手在裤腿上擦了擦,重新别回腕间。

这玩意儿认主,不听人话,但好在……还听节奏。

他转身朝街尾走,脚步不急,布鞋踩在湿石板上,发出闷响。

街灯全灭了,唯有一处还亮着——老茶馆的门缝里透出昏黄光晕,油纸窗上晃着人影,像是有人正拍案而起。

他没带伞,但知道那东西早晚得用。

眼***内气血仍翻腾不休,左眼时不时闪出残影:纸屑化人,无声嘶吼,地底青气如丝缠足。

他得歇一歇,也得听一听。

茶馆这地方,死人不说谎,活人不说真话,可话里的鬼,比坟里爬的还多。

他推门进去,木门“吱呀”一声,里头正说到紧要处。

“……那媳妇儿吊在房梁上,舌头拖出来三寸长,缠着一根红头绳!

你猜怎么着?

绳子是新的,可打的结,是死人结!”

说话的是个穿灰褂的老头,唾沫横飞,手比划着,像亲眼见过。

“张家那宅子,夜里总有哭声,不是嚎,是‘呜呜’地抽,听着像在抹泪。

前天王媒婆壮着胆去瞧,门没锁,屋里干净得像没人住过,可房梁上……那绳子还在晃!”

茶客们七嘴八舌,有人说是冤死,有人说是狐祟上身,更有甚者,压低声音道:“那红头绳,是‘引魂索’,专勾阳寿未尽的命。”

陈九黎没接话,径首走到角落坐下,要了碗粗茶。

茶是冷的,他也不在意,指尖轻轻摩挲碗沿,左眼微眯,视野一沉。

茶馆里七个人,三个脚步落地无声,影子比人慢半拍——阴气沾身,轻则梦魇,重则招鬼上身。

更古怪的是,那三人说话时,嘴里呼出的气是白的,可影子上却缠着淡青丝线,像是被什么东西牵着。

他不动声色,将袖中那半张符纸悄悄抽出一角,浸入茶碗。

水纹一荡,金光乍现。

刹那间,茶客们齐齐闭嘴,刚才还唾沫横飞的老头猛地呛住,脸涨成猪肝色,手拍着胸口,却一个字也说不出。

其余几人眼神发首,像是突然忘了刚才在说什么。

油灯闪了三下,熄了又亮。

陈九黎收回符纸,茶水己黑如墨汁。

他把碗推到一旁,心里有了数——这茶馆,早被人用阴气喂过,专等听鬼事的人,变成说鬼事的鬼。

他起身离座,茶馆外夜风扑面,左眼金纹终于平复了些。

他没回铺子,而是拐进西街那条窄巷,巷底有家“半仙古玩”,门匾歪斜,檐下挂着一串铜铃,风吹不响。

门没锁。

他推门进去,铃不动,可柜台上那副龟甲突然“啪”地翻了个身,甲面裂纹指向南方。

王半仙坐在太师椅上,叼着烟杆,眼皮都不抬:“符纸三倍价,昨儿刚涨的。”

陈九黎没说话,只是将银针轻轻抵在柜台上,针尖微颤,频率与龟甲裂纹的走向同步——三短一长,再两短,像某种暗号。

王半仙猛吸一口烟,烟头“滋”地烧到手指,他“哎哟”一声,抬头瞪眼,看清是陈九黎,咧嘴笑了:“小兔崽子,还真通门路?”

他从抽屉里摸出半张泛黄符纸,边角残缺,像是被人撕过。

递过来时,手指在符背上划了三下,低声道:“城南张家,别沾红头绳。”

陈九黎接过,符纸入手微沉,纸面粗糙,像浸过血又晒干。

他没问,只点头。

王半仙嘬着牙花子:“你爹那桂花酿,喝得还顺口?”

陈九黎一顿。

“他每晚都喝,从不断。”

“哦。”

王半仙眯眼,“那就好,那就好……有些事,喝着喝着,就忘了。”

陈九黎没接话,转身要走。

“等等。”

王半仙叫住他,“你左眼……没事吧?”

陈九黎回头,不答反问:“你见过有这种眼的人吗?”

王半仙沉默片刻,吐出一口烟:“见过。

三十年前,大雾起时,有个穿红衣的,站在城楼顶上,一针钉住地脉眼。

第二天,他没了,只留下一只金瞳,埋在护城河底。”

陈九黎没动,只将符纸收进袖中。

“那眼,后来呢?”

“被人挖走了。”

王半仙冷笑,“有些人,不信命,偏要改命,结果呢?

命改了,人没了。”

陈九黎笑了笑,笑得不重,却让王半仙后背一凉。

他推门而出,夜风卷着纸灰味扑面。

归途上,云层裂开一道缝,月光斜洒下来,正照在袖中符纸上。

符纸忽然泛起幽光。

陈九黎停下脚步,抽出一看——原本空白的背面,浮现出密密麻麻的蝌蚪状符文,弯弯曲曲,像是活的,在纸上缓缓游动。

他指尖轻触,符文竟荡开一圈金光涟漪,像水波扩散。

他心头一震。

这符,不是驱邪用的。

是地图。

符文走势如脉络,主干向南,分支如根须扎入地底,交汇处有个朱砂点,旁边刻着极小的字:镇龙眼。

他忽然想起父亲每晚讲的那些“真武荡魔祖师显圣”的故事——什么祖师一剑劈开地脉,什么红衣人血祭封印,什么三更天鬼门不开……原来不是传说,是坐标。

他攥紧符纸,加快脚步回铺。

铺子里灯还亮着,陈德海坐在桌前,手里捏着酒碗,没喝,只是盯着。

陈九黎进门,他抬头看了一眼,目光落在儿子袖口露出的符纸一角。

那一瞬,陈德海的手抖了。

酒碗没摔,可他整个人像被冻住,脸色发白,眼底闪过一丝极深的惧意——不是怕符,是怕认出符的人。

父子俩对视片刻,谁都没说话。

陈九黎走进里屋,从墙角取下那把旧油纸伞。

伞骨老旧,油纸泛黄,是他爹用了三十年的。

他将符纸撕下一角,贴在主伞骨内侧,用蜡线细细缝死。

针穿过纸时,符文微微一颤,金光渗入竹纹,像血渗进骨。

他摸了摸伞柄,低声道:“这伞,该见血了。”

外屋,陈德海仍坐着,酒没动,手却慢慢摸向袖中——那里藏着一道符,比陈九黎手里的更旧,边缘焦黑,像是被火烧过。

他没拿出来,只是攥紧了。

陈九黎走出里屋,看了父亲一眼。

“爹,张家那红头绳的事,你听过吗?”

陈德海缓缓摇头:“没听过。”

声音很平,可尾音微微发颤。

陈九黎没再问,转身坐到桌前,倒了碗茶,把那半张符纸压在碗底。

他左眼闭着,右眼盯着茶碗,等月光再照进来时,看符文会不会继续动。

他没急着查案,也不打算去城南。

他知道,有些事,不能追,要等。

鬼事上门,人才能见鬼。

他修伞的手,如今得先学会——怎么让伞,变成伞。

茶馆里的阴气、王半仙的暗语、父亲的恐惧、符纸上的密文……这些都不是线索,是饵。

有人在等他动。

他不动。

他只是把银针从袖中取出,轻轻卡进伞骨缝隙——咔哒一声,严丝合缝。

伞合上,像没打开过。

可他知道,下一回撑开时,伞下遮的,不会再是雨。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