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野路藏锋 璞玉初芒

>>> 戳我直接看全本<<<<
楊枭对武术的痴迷,源于五岁那年,在邻居家老旧电视机里看到的那部《少林寺》。

当电影里的觉远和尚在木人巷中闪转腾挪,拳风呼啸时,小楊枭圆溜溜的眼睛瞪得老大,连手里啃了一半的苹果都忘了。

从那以后,他小小的世界里,除了吃饭睡觉,就只剩下了“功夫”两个字。

可楊枭家只是辽城千千万万普通工人家庭中的一员。

父母都在效益日渐下滑的机械厂工作,微薄的工资要应付柴米油盐、人情往来,还要攒钱给他将来读书,实在没有余力送他去那些看起来就很高大上的专业武馆。

但这并不能熄灭楊枭心中的火焰。

没有条件,他就创造条件。

家里的院子,成了他第一个“演武场”。

他把旧床单撕成条,绑在院里的老槐树上,当成沙袋,学着电视里的样子,哼哼哈哈地拳打脚踢。

没有木人桩,他就把几根长短不一的木棍绑在一起,自己琢磨着练习格挡和闪避。

他压腿、下腰、蹲马步,对着《武术基本功》小人书上的图画,一丝不苟。

别的小孩在看动画片,他却在反复回放租来的武侠剧录像带,一帧一帧地模仿里面的动作。

父母看他这般痴迷,虽觉不务正业,但见他并未因此耽误学习(虽然学习也不怎么样),且锻炼后身体确实结实了不少,也就由他去了。

在他十岁生日那年,父亲咬牙,从本就拮据的生活费里挤出几十块钱,给他报了一个社区办的、最便宜的“少儿武术兴趣班”。

那兴趣班其实很简陋,就在社区活动中心的空地上,教练是个退休的体育老师,教的多是些表演性质的套路。

但对于楊枭来说,这己是天堂!

他终于有了“正规”的指导,虽然只是皮毛,但他学得比谁都认真。

他肥胖的身体在练习基本功时显得格外吃力,但他从不叫苦,别人练十遍,他就练二十遍。

他那异于常人的身体协调性和对动作的领悟力,开始初露端倪,连教练都啧啧称奇,说他“是个练武的料子,可惜了这身膘,要是瘦点就更好了”。

兴趣班结束后,楊枭的“武学之路”并未中断。

他开始了更为广泛的“博采众长”。

清晨,天蒙蒙亮,他就溜到附近的公园。

那里有一群晨练的老人,打着舒缓的太极拳。

楊枭也不打扰,就站在人群后面,跟着比划。

起初只是模仿外形,后来他省下早餐钱,在地摊上买了一本泛黄的、没有封皮的《太极拳释义》,连蒙带猜地读,慢慢开始琢磨其中的“意”与“气”。

他发现,这慢悠悠的太极拳,似乎和他之前学的迅猛套路完全不同,但练完之后,浑身却有种说不出的舒畅,呼吸也绵长了许多。

他还迷上了旧书市场。

那里是他真正的宝库。

他用攒下的零花钱,淘来了《八段锦》、《五禽戏》、《健身气功》的小册子,还有各种封面夸张、内容却良莠不齐的《武林秘籍》、《点穴真功》、《硬气功速成》……他把这些书宝贝似的藏在自己床下的木箱里,每晚做完作业(或者说,应付完作业)后,就偷偷拿出来研读、比划。

他房间的墙上,贴满了他自己画的经络穴位图,以及各种看不懂的、从书上抄来的运气法门示意图。

母亲进来收拾屋子,看着满屋子的“乱七八糟”,总是叹气:“枭枭啊,你看这些有啥用?

能当饭吃吗?

好好学习才是正理!”

楊枭总是憨憨一笑,也不争辩,小心地把书收好。

他心里觉得,这些书里的世界,比课本上的有趣多了。

上了初中后,受一些仙侠剧和玄幻小说影响,楊枭的爱好开始从单纯的武术,向外延伸到了更为玄妙的领域——玄学和中医。

他觉得,武功练到极致,必然涉及到“气”,涉及到天地自然,这和玄学说的“道”,中医讲的“阴阳五行”、“经络气血”,似乎有某种共通之处。

于是,他床下的木箱里,又增添了一批新的“藏品”——纸张粗糙、错别字连篇的《周易浅释》、《奇门遁甲入门》、《麻衣神相》,以及厚厚的、让他看得头晕目眩却乐在其中的《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图解版、《中医基础理论》……他试图用他那尚未成熟的逻辑,去理解“无极生太极”,去背诵“子午流注”,去辨认草药图谱。

他甚至尝试按照某些气功书上说的“意守丹田”,虽然大多数时候除了憋得脸红脖子粗之外毫无感觉,但偶尔,在极度的静心状态下,他仿佛真的能感受到小腹处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热流,但转瞬即逝,他也只当是自己的错觉。

没有老师指点,全靠自己瞎琢磨,走了无数弯路,闹过不少笑话。

比如有一次,他按照一本地摊书上写的“采日月精华”,大清早对着初升的太阳瞪大眼睛,结果差点被阳光灼伤,头晕眼花了好几天。

还有一次,他模仿电视剧里的道士画符,用朱砂和黄纸画得满屋子都是,被下班回来的母亲当成中了邪,好一顿数落。

然而,正是在这漫长、杂乱、看似毫无章法的“野路子”修行中,楊枭自己都未曾察觉,某种深厚的基础正在被悄然奠定。

他那因常年“瞎练”而异常灵活的身体,在对太极、八段锦等养生功法的修习中,变得更加协调,对自身肌肉、骨骼的控制力远超常人。

他那试图理解玄奥理论的头脑,锻炼出了强大的想象力和某种近乎首觉的感悟力。

而他那些看似可笑的“意守”、“调息”尝试,虽然未练出什么“内力”,却让他的精神更容易集中,心志也远比同龄人坚韧。

高中时,学校组织军训,请来的教官是退伍侦察兵。

在教授军体拳时,楊枭只看了一遍,就能打得有模有样,发力迅猛,节奏精准,甚至还能指出旁边同学动作的不协调之处,让教官大为惊讶,私下里问他是不是从小练过。

还有一次,几个校外混混来学校门口滋事,和一个体育生发生了冲突。

那体育生人高马大,是校篮球队的主力,却因为动作笨拙,被对方灵活地躲过攻击,差点吃亏。

当时楊枭正好路过,他几乎是下意识地,用一个从太极拳里化用出来的步伐切入,胖胖的身体巧妙地一靠一引,那个混混顿时重心不稳,踉跄着摔了出去。

动作干净利落,毫不拖泥带水,把在场的人都看呆了。

事后那体育生心服口服,非要拜楊枭为师,被他笑着拒绝了。

只有楊枭自己知道,那一下,纯粹是身体本能的反击,是多年模仿、琢磨后形成的某种条件反射。

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多厉害,反而更加沉迷于自己那个杂糅了武术、气功、玄学、中医的“私人世界”里。

他觉得,这里面还有无穷的奥秘等待他去发掘。

高考落榜,步入社会,在工地上挥汗如雨,这些现实的重压并未磨灭他内心的这点火光。

相反,在疲惫的肉体劳作之后,夜晚在工棚里摩挲着那本快被翻烂的《易经》,或者对照着经络图在自己身上比划,成了他最大的慰藉和精神寄托。

工友们只知道他是个“灵活的胖子”,力气大,干活不惜力,偶尔还会开玩笑地打两招似是而非的拳法逗大家一乐。

没人知道,这个浑身灰泥、看似憨厚的年轻人,床底下那个破旧的行李箱里,珍藏着他视若珍宝的“武林秘笈”和“玄学经典”,更无人知晓,他那肥胖的身体里,蕴藏着经过十数年杂乱却持续锤炼后,远超一般业余爱好者,甚至接近某些专业武校毕业生的身体掌控力与潜能。

这枚被尘土包裹的璞玉,深藏于市井微末之中,只待一阵清风,或是一道惊雷,便可洗尽铅华,绽露出内在的不凡锋芒。

而此刻,那枚紧贴在他胸膛的千年古玉,正随着他悠长的呼吸,以及那无人能感知的、源自他多年“野路子”修行所积淀的一丝微弱气血波动,内部那星尘般的光点,流转得愈发活跃了。

沉睡千年的灵魂,与这块未经雕琢却底蕴不凡的“材料”之间,似乎产生了一种玄之又玄的共鸣。

命运的齿轮,己在无人察觉处,悄然加速转动……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