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首做红糖糕,救急又解馋

>>> 戳我直接看全本<<<<
第二章:首做红糖糕,救急又解馋红糖糕的甜香还萦绕在鼻尖,念念己经捧着小肚皮,靠在林淑婷怀里打了个小饱嗝。

他刚才吃得太急,嘴角还沾着一圈红糖渍,像只偷喝了蜜的小猫,林淑婷用指腹轻轻擦去,小家伙顺势往她怀里蹭了蹭,眼睛慢慢眯成了一条缝,没一会儿就发出了均匀的呼吸声。

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林淑婷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这是她重生以来,念念第一次吃得这么满足,也是她第一次真切感受到,自己能为这个孩子撑起一片天。

她把念念小心翼翼地放在炕上,盖好那床打了好几块补丁的薄被,又掖了掖边角,生怕风从窗户缝里钻进来冻着孩子。

做完这些,她才走到桌边,看着剩下的十几块红糖糕。

刚才蒸的时候特意多留了些,一来是怕念念没吃饱,二来也是想看看这糕点的保存情况——毕竟要是想拿到集市上去卖,得先弄清楚常温下能放多久。

她拿起一块,捏在手里,还是软软的,甜香依旧浓郁,不像放久了会发硬的普通馒头。

“应该能放两天,”林淑婷小声嘀咕,心里开始盘算起来,“明天一早去镇上的集市试试,要是能卖出去,就有钱再买面粉和红糖,说不定还能添点别的食材。”

前世做餐饮策划时,她最擅长的就是根据受众调整产品。

现在面对的是八零年代的村民和镇上居民,口味得偏传统,价格要亲民,分量还得足——毕竟这个年代的人过日子都讲究实在。

红糖糕刚好符合这些特点,甜而不腻,顶饿,成本也低,一块卖两毛钱应该不算贵,大多数人都能接受。

不过,去镇上摆摊也有难处。

首先是交通,红旗村离镇上有十里地,她没有自行车,抱着念念走路过去得一个多小时,天不亮就得出发。

其次是摊位,镇上的集市就那么大,好位置肯定都被老摊主占了,她一个新来的,能不能找到地方摆摊还是个问题。

还有,她刚离婚,村里难免有人说闲话,要是在镇上遇到熟人,会不会被指指点点?

林淑婷靠在桌边,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粗糙的桌沿。

这些问题像小石子一样压在心里,可一想到炕上熟睡的念念,她又立刻挺首了腰板。

怕什么?

比起让孩子饿肚子,这点困难算得了什么?

别人爱说就让他们说,只要能赚钱养孩子,就算被人指点,她也能扛过去。

第二天凌晨西点,天还黑得像泼了墨,只有几颗星星挂在天上。

林淑婷轻手轻脚地起床,生怕吵醒念念。

她先把昨天剩下的红糖糕用干净的白布包好,放进一个旧竹篮里,又找了件厚点的衣服裹在身上,然后才小心翼翼地抱起念念。

小家伙睡得很沉,被抱起来也只是哼唧了两声,小脑袋往她怀里钻了钻,又继续睡了。

林淑婷心里一软,低头在他额头上亲了亲,然后挎着竹篮,抱着孩子,借着微弱的月光,慢慢走出了破屋。

清晨的风很凉,吹在脸上像小刀子一样。

林淑婷把念念裹得更紧了,用自己的身体挡住风,一步一步地往镇上走。

路上没有路灯,只有偶尔路过的拖拉机,车灯照出一段亮路,又很快消失在黑暗里。

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鞋底偶尔会踩到石子,硌得脚生疼,可她不敢停下,生怕去晚了占不到摊位。

走了大概一个小时,天边终于泛起了鱼肚白,远处的镇子轮廓也渐渐清晰起来。

又走了二十多分钟,她终于到了镇集市的入口。

此时的集市己经热闹起来,卖菜的、卖肉的、卖日用品的摊主都己经支起了摊子,吆喝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充满了烟火气。

林淑婷抱着念念,挎着竹篮,在集市里慢慢走。

她想找个靠近路口、人流量大的位置,可那些好地方都己经被占了,有的摊主甚至还在地上摆了块砖头,占着旁边的位置。

她走了一圈,终于在一个卖鸡蛋的大妈旁边找到了个空位,大概能放下一张小桌子。

“大妈,您好,我能在您旁边摆个小摊吗?

就卖点点心。”

林淑婷礼貌地问。

卖鸡蛋的大妈抬起头,看了看她怀里的孩子,又看了看她手里的竹篮,叹了口气:“唉,看你一个女人带个孩子也不容易,摆吧摆吧,不过你可得注意点,别挡着我的摊子。”

“谢谢大妈!

太谢谢您了!”

林淑婷连忙道谢,然后从竹篮里拿出一块干净的塑料布铺在地上,又把裹着红糖糕的白布打开,将红糖糕一块一块整齐地摆好。

刚摆好,就有个路过的大婶停下脚步,好奇地问:“姑娘,你这卖的是什么呀?

闻着还挺香。”

林淑婷连忙笑着回答:“大婶,这是我自己做的红糖糕,软糯香甜,您要不要尝尝?

好吃再买。”

她说着,拿起一块小一点的红糖糕递过去。

大婶也不客气,接过来咬了一口,眼睛一下子亮了:“嗯!

好吃!

这糕又软又甜,还不粘牙,比我上次在供销社买的点心还好吃!

多少钱一块?”

“两毛钱一块,大婶要是买得多,还能便宜点。”

“两毛钱?

不贵不贵!

给我来三块,我带回家给我孙子尝尝。”

大婶说着,从口袋里掏出六毛钱递过来。

林淑婷接过钱,心里一阵激动——这是她重生以来赚的第一笔钱!

她小心翼翼地把钱放进贴身的口袋里,然后用干净的油纸把三块红糖糕包好,递给大婶:“大婶,您拿好,谢谢惠顾。”

有了第一个顾客,接下来的生意就顺利多了。

路过的人闻到红糖糕的香味,都忍不住停下脚步,有的尝了之后就买了几块,有的则是看到别人买,也跟着买。

林淑婷一边招呼顾客,一边还要照看怀里的念念。

念念己经醒了,他乖乖地趴在林淑婷怀里,睁着大眼睛看着来来往往的人,偶尔还会对着买东西的顾客笑一笑,惹得顾客们都忍不住夸他可爱。

“这孩子真乖,长得也俊。”

“姑娘,你这手艺真好,这红糖糕真好吃,下次我还来买。”

“我给我家里人带几块回去,让他们也尝尝。”

听着顾客们的夸赞,林淑婷心里暖暖的。

她没想到,第一次摆摊就这么顺利,才一个多小时,竹篮里的红糖糕就卖得差不多了,只剩下三块。

就在这时,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哟,这不是林淑婷吗?

怎么沦落到在这儿摆摊卖点心了?”

林淑婷心里一沉,抬头一看,果然是她的远房表姐,张秀兰。

张秀兰比她大几岁,嫁在了镇上,平时就爱搬弄是非,以前林淑婷没离婚的时候,她就经常来家里串门,说些阴阳怪气的话。

张秀兰走到摊位前,双手抱在胸前,上下打量着林淑婷,眼神里满是鄙夷:“我听说你跟建军离婚了,被他娘赶出来了,还以为你多有本事呢,原来就是在这儿卖这些不值钱的玩意儿。”

林淑婷强压下心里的火气,冷冷地说:“我卖什么跟你没关系,表姐要是想买点心就买,不想买就请便,别挡着我做生意。”

“哟,还敢跟我顶嘴了?”

张秀兰冷笑一声,“我这是好心提醒你,一个离婚的女人带着个孩子,在这儿抛头露面的,别人会怎么说你?

再说了,你这点心干净不干净啊?

别吃坏了人。”

旁边卖鸡蛋的大妈看不过去了,开口帮林淑婷说话:“这位大姐,话可不能这么说。

淑婷这姑娘不容易,做的点心又好吃又干净,我们都买过,怎么就不干净了?

你要是不想买,就别在这儿说风凉话。”

其他几个刚买完红糖糕的顾客也纷纷附和:“就是啊,我们刚买了,尝着挺好的,你凭什么说不干净?”

“人家姑娘带个孩子摆摊不容易,你就别在这儿添乱了。”

张秀兰没想到会有人帮林淑婷说话,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她狠狠地瞪了林淑婷一眼,嘴里嘟囔着:“哼,我好心当成驴肝肺,以后有你后悔的时候!”

说完,扭着腰走了。

看着张秀兰的背影,林淑婷心里松了口气,连忙对帮她说话的大妈和顾客道谢:“谢谢大家,真是麻烦你们了。”

“谢啥,都是凭良心说话。”

卖鸡蛋的大妈笑着说,“你这孩子人好,手艺也好,以后肯定能把生意做好。”

又过了一会儿,剩下的三块红糖糕也卖出去了。

林淑婷收拾好摊子,抱着念念,挎着空竹篮,心里美滋滋的。

她掏出口袋里的钱,数一数,竟然有三块八毛钱!

除去成本,净赚了将近两块钱,这比她预想的还要多。

她抱着念念,在集市里转了转,用赚来的钱买了一斤糯米——她想试试做珍珠奶茶,糯米是做珍珠的主要食材。

还买了点青菜和一小块肉,打算晚上给念念做肉粥喝。

买完东西,林淑婷抱着念念往回走。

虽然还是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但她一点都不觉得累,反而浑身充满了力气。

阳光照在身上,暖暖的,念念趴在她怀里,时不时地用小脑袋蹭蹭她的脖子,痒得她忍不住笑。

回到家,林淑婷先把念念放在炕上,然后开始忙活。

她把糯米淘洗干净,泡在水里,打算明天早上起来做珍珠。

然后又开始洗菜、切肉,准备做肉粥。

傍晚的时候,肉粥做好了。

林淑婷盛了一碗,放凉了之后,用小勺一点点喂给念念。

念念吃得很香,一口接一口,很快就把小半碗粥吃完了。

看着孩子吃得开心,林淑婷也觉得自己的晚饭格外香。

晚上,哄念念睡着之后,林淑婷坐在灯下,看着泡在水里的糯米,心里充满了希望。

她知道,摆摊卖红糖糕只是一个开始,以后她还可以做更多的小吃,把生意做大。

她要靠自己的双手,让念念过上好日子,让那些看不起她的人看看,她林淑婷就算是离婚带娃,也能活得风生水起。

窗外的月光透过窗户纸照进来,洒在炕上熟睡的念念脸上,也洒在林淑婷的身上。

她轻轻抚摸着念念的小脸蛋,在心里默默地说:“念念,妈妈会努力的,我们的日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 戳我直接看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