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纳入麾下与军营生活
虽然战马损失了一些,但避免了最糟糕的全军蔓延的局面。
那个被将军带回来的、行为古怪的流民,也因此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士兵们看他的眼神,从最初的好奇、轻视,变得多了几分探究和隐约的敬畏。
尽管他依旧衣衫褴褛,言语不通。
这天,凌曜被带到了萧玄璟的军帐前。
帐内比凌曜想象的要简洁,除了必要的军事地图、沙盘、兵器架和一张硬榻外,并无过多装饰。
萧玄璟并未身着全副铠甲,只穿了一身玄色常服,坐于案后,正批阅着文书。
但他周身那股不怒自威的气势,并未因此而减少分毫。
凌曜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之前的马瘟事件只是小试牛刀,现在面对的,才是决定他命运的人。
萧玄璟放下笔,抬眸看向他。
目光依旧锐利,但少了些许战场上的杀伐之气,多了几分审慎的探究。
“你,过来。”
他开口,用的是凌曜正在艰难学习的语言,语速放慢了一些。
凌曜依言上前几步,保持着适当的距离,微微躬身——这是他观察到的下级对上级的礼节。
“马瘟的事,你做得不错。”
萧玄璟开门见山,“说吧,你想要什么赏赐?”
凌曜听懂了大半,组织了一下词汇,生硬地回答:“谢……将军。
食物……水……活下去。”
这是他目前最真实的需求。
萧玄璟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了然。
倒是个实在人,或者说,很懂得隐藏真实意图。
“你从何处来?
为何会出现在边境战场?
你的衣着谈吐,不似普通人。”
萧玄璟开始切入正题,语气平淡,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压迫感。
凌曜的心提了起来。
他早就料到会有此一问,也准备好了说辞。
完全说实话是找死,必须半真半假。
他脸上露出恰到好处的茫然、悲伤以及一丝后怕,用磕磕绊绊的语言,配合手势,开始编织他的来历:“海外……很远……船……坏了……风暴……”他艰难地描述着海难,“漂流……上岸……语言不通……被抓……当奴隶……逃跑……遇到打仗……躲藏……”他将自己描绘成一个来自遥远海外文明(暗示与本地文化迥异,解释他的古怪)、因海难流落至此、不幸被卷入战争的可怜人。
这套说辞漏洞不少,但在这个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时代,海外遗民的说法反而最难被证伪,也最容易解释他的种种异常。
萧玄璟静静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看不出是信还是不信。
“海外?”
他重复了一遍,若有所思,“你家乡的人,都如你这般,懂得医治马匹,懂得……分开病马,打扫干净?”
凌曜心里一紧,知道关键来了。
他不能表现得太无知,也不能暴露太多。
他斟酌着词句:“我们……地方……小……注意……干净……防病……常识。”
他将防疫知识归结为家乡的“常识”,淡化特殊性。
“常识?”
萧玄璟微微挑眉,不置可否。
他忽然从案几上拿起一份竹简,那是军需官刚刚送来的物资清单,上面密密麻麻写着数字。
“你既来自海外,可识数?
会算吗?”
凌曜看向那份清单。
上面的数字是类似算筹的符号,他并不认识,但数字的逻辑是相通的。
他点了点头。
萧玄璟对旁边一个文吏示意了一下。
文吏立刻拿出算盘,随机报了清单上的几个数字相加:“三百七十五,加西百二十八,再加一百九十三。”
凌曜凝神。
这些数字换算成***数字在他脑中迅速排列。
几乎是文吏话音刚落的瞬间,他就给出了答案:“九百九十六。”
那文吏拨打算盘的手指猛地一顿,惊讶地抬头看他。
算盘珠子还没完全归位呢!
萧玄璟眼中精光一闪。
他又让文吏出了几道更复杂的题目,甚至包括简单的乘法。
凌曜心算的速度远超这个时代依靠算盘和歌诀的文吏,答案准确无误。
帐内一片寂静。
文吏和周围的亲兵都像看怪物一样看着凌曜。
萧玄璟沉默了片刻,忽然道:“若我军现有粮草三千石,每日耗用一百二十石,另有一批粮草五日后送达,共计八百石,可支多少日?”
这是一道简单的应用题。
凌曜略一思索,立刻回答:“若不计算损耗,新粮送达前消耗600石,剩余2400石,新粮到后总计3200石。
每日耗120石,可支……二十六日又三分之二日。
约二十七日需再次补充。”
他的回答不仅快速,而且极其精准,甚至给出了分数和预警。
萧玄璟看着凌曜,目光深邃。
此人来历古怪,言语不通,但思维之敏捷、算数之能力,远超他帐下任何文书、幕僚。
其防疫的“常识”虽看似简单,却行之有效。
或许,他之前说的“海外遗民”并非完全虚言?
某些海外孤岛或许真有迥异于中原的学问?
不管怎样,这是一个人才,一个或许能派上大用场的人才。
如今他身边正缺这种能处理繁琐事务、心思缜密之人。
风险与收益并存。
萧玄璟很快做出了决断。
“从今日起,你就在我军中担任文书一职,负责协助管理粮草器械账目。”
萧玄璟的声音不容置疑,“我会派人教你文字和语言。
你好生做事,本王……我自然不会亏待你。
若有异心……”他没有说下去,但冰冷的杀意一闪而逝。
凌曜心中长长舒了一口气。
第一步,成了。
他获得了暂时的身份和庇护。
他立刻躬身,用新学的、还不太标准的词语回答:“谢……将军。
遵命。”
取得初步信任任务完成的提示音仿佛在他脑海深处轻轻响起。
就这样,凌曜在黑麒军中留了下来,拥有了一个临时身份——帐下文书。
军营的生活是凌曜从未想象过的艰苦和陌生。
他被分配到了一顶小小的帐篷,与另外两名文书同住。
食物依旧是粗糙的饼子和寡淡的汤水,但至少能吃饱。
他换上了一套粗布军服,虽然不合身,但总算蔽体保暖。
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工作。
古代的文书工作极其繁琐,竹简沉重,毛笔难用,文字更是如同天书。
他需要从头学起。
萧玄璟派来的那个文吏,成了他的语言和文化老师,同时也负责监督他。
凌曜拿出了当年高考和创业的劲头,疯狂地学习。
白天,他处理着那些看似简单的数字统计和物资登记;晚上,他就在油灯下刻苦临摹文字,背诵词汇。
他的学习速度快得让那位文吏老师咋舌,仿佛不知疲倦。
然而,现代人的思维与古代的环境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碰撞和……笑料。
他试图改进记录方式,用自己熟悉的表格形式来归纳数据,结果被文吏斥为“鬼画符”、“不合规制”。
他嫌毛笔效率太低,偷偷削尖木炭想弄支“铅笔”,结果弄得满手满脸黑,被同帐的文书嘲笑。
他试图提出“标准化”流程来减少重复劳动,却被视为偷懒和挑战现有秩序。
但凌曜没有气馁。
他逐渐明白,首接移植现代方法行不通,必须融入和潜移默化。
他不再画明显的表格,而是在竹简的固定位置记录固定项目,使得账目看起来依旧传统,实则内在逻辑清晰,便于查询。
他不再提“铅笔”,而是努力练习毛笔字,同时 subtly (巧妙地)优化磨墨和铺纸的步骤,节省时间。
他不再公然提出流程改革,而是在完成自己份内工作后,“顺便”帮同僚检查一下数字是否正确,用他的计算能力避免了一些小错误,无形中提升了整体效率。
这些细微的改变,起初并未引起太多注意。
但时间稍长,效果便显现出来。
他经手的账目清晰准确,极少出错。
需要查找某些数据时,他总能很快找到。
同帐的文书发现,和凌曜一起干活,似乎出错挨骂的次数变少了。
这些细微的变化,如同水滴石穿,悄然改变着周围人对他的看法。
那个奇怪的海外流民,似乎真的有点用处。
萧玄璟虽然忙于军务,但偶尔问起凌曜的情况,听到下属报告他学习刻苦、工作渐入佳境,甚至不经意间让文书房效率略有提升时,他只是淡淡地点点头,并未多言。
但在他深邃的眼眸深处,对凌曜的“管理才能”和适应能力,再次进行了评估。
这个来历不明的异乡人,似乎总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