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桃花初映马车轮子压在青石板上发出沉闷的响声。林黛玉掀开车帘一角,
看到朱红大门上方黑底金字的“敕造宁国府”匾额。她放下帘子,整理了一下衣襟。
六岁的孩子已经懂得紧张,手指把帕子绞得发皱。“姑娘别怕,”王嬷嬷拍拍她的手,
“老太太最是和气不过的。”车停了。帘子被打起来,两个穿红绫袄的丫头伸手来扶。
黛玉低头下车,听见一道清脆的声音喊:“可算来了!”她抬头,
看见个穿大红箭袖的男孩从石狮子后头跳出来,脖子上挂着金螭璎珞,底下坠着块美玉。
他眼睛亮得惊人,直盯着她看。“这是宝二爷,”丫鬟忙介绍,“姑娘该叫二哥哥。
”黛玉正要行礼,却被他一把拉住手。“妹妹从苏州来?听说那里河水都是甜的,
所以妹妹长得也甜。”四周丫鬟都掩嘴笑。黛玉抽回手,脸发热。“二哥哥说笑了。
”贾母在上头招手:“两个玉儿都过来。”等他们到了跟前,一手拉一个细看,
点头笑道:“倒像一对儿粉捏的娃娃。”宝玉立刻接话:“既然都是玉儿,合该住一处!
让林妹妹搬来碧纱橱里跟我住罢。”满屋子人都笑起来。王夫人点他额头:“胡闹!
你林妹妹自有住处安排。”晚饭后丫鬟领黛玉去潇湘馆。路过桃林时忽然有人从树后窜出来,
吓得雪雁叫出声。“是我!”宝玉举着盏琉璃灯,肩上落满花瓣。
他从怀里掏出支毛笔:“给妹妹的。苏州的笔是不是特别软?
”黛玉认出这是父亲常用的狼毫,必是刚才见面时落下的。她接过笔,
低头从荷包里取出个平安结:“这是母亲编的...回礼。”宝玉却不接,
反把脖子上通灵玉摘下来塞给她。“这个给妹妹镇病气。听说妹妹吃药长大的,
我有玉能除邪祟。”黛玉退后一步:“这怎么使得。”“我说使得就使得!
”他硬把冰凉的玉塞进她手心,“横竖我天天来看妹妹,要是想它了再给我戴戴。
”说完转身跑进花丛里,琉璃灯晃出一地碎光。次日请安时宝玉果然早早等着。
见黛玉出来就笑:“妹妹戴我的玉没有?”黛玉从衣领里拉出红绳,通灵玉温温地贴着肌肤。
“戴着了。二哥哥别再乱送人东西。”“只送妹妹!”他凑近些,
“今日我带妹妹办桃花社去。”所谓桃花社,不过是宝玉撺掇几个姐妹摘花玩要。
探春细心收集花瓣说要制胭脂,惜春坐在石头上画画,迎春帮着分类。
宝玉却单拉着黛玉到西边院墙下。“这里有几株西府海棠,父亲从云南弄来的,
开花比桃花艳。”他指指高处的花枝,“我们摘些做笺粉最好。
”黛玉拉住他袖子:“既是你父亲珍爱的,动了怕不好。”“不妨事,
”宝玉已经踩上假山石,“父亲今日去衙门查账呢。”他灵活地爬上去,
伸手折那开得最盛的枝桠。突然远处响起呵斥:“谁在那儿!”宝玉一惊脚滑,
哗啦啦带落许多花瓣。黛玉看见贾政带着长随走来,脸色铁青。“逆子!又是你!
”贾政看见满地残花,气得胡子发抖,“这是我托人养了三年的良种!
”宝玉慌忙跪下:“儿子只是想制些笺粉...”“还敢顶嘴!”贾政扬起手,
却听见细细一声。“世叔恕罪。”黛玉上前半步行礼:“是我们贪玩了。
但制桃花笺本是雅事,《异苑》记载魏晋时就有此法。”贾政愣住:“你如何知道《异苑》?
”“父亲藏书中有刻本,”黛玉不慌不忙道,“书中说‘取红英捣浆,和云母粉曝之,
色经年不褪’。我们想试试古法。”贾政打量这小小人儿:“你读过多少书?
”“刚读完《四书》,”黛玉低头,“偶尔翻些杂书。”宝玉悄悄拽她衣角,
被她反手轻轻按住。贾政沉吟片刻,忽然问:“既然读过《异苑》,
可知‘桃花源’条目下还记了什么?”“记了武陵人食桃实而长寿,”黛玉答得流畅,
“但后人质疑此事,因桃实非延年之物。”贾政眼中闪过讶异,
终于放下手:“倒是比你哥哥强些。”转头瞪宝玉,“既是有妹妹带着读书,这次罢了。
把地上的花都收拾干净!”直到贾政走远,宝玉才跳起来拍胸口:“好险!幸亏妹妹聪明!
”又笑嘻嘻凑近,“妹妹怎么知道《异苑》的?”黛玉从袖中取出个小荷包,倒出些干花瓣。
“我昨日刚试过捣花汁,并不成功。书上说的‘云母粉’不知是何物。
”宝玉眼睛发亮:“我知道!凤姐姐屋里有敷脸的云母粉,今晚我偷些出来!
”夜里黛玉正对灯看书,窗棂忽然轻响。开窗见宝玉站在外边,
举着个瓷瓶笑得得意:“拿到了!”月光照得他头发湿漉漉的,“刚洗了头就跑来,
怕妹妹等急了。”黛玉接过瓶子,指尖碰到他温热的手心。“谢谢二哥哥。
”“妹妹真要谢我?”他扒着窗台,“那明日陪我去书房?
父亲布置的文章还没写...”黛玉忍不住笑:“原来在这儿等着我。”“好妹妹,
”他眼睛眨得飞快,“你坐在旁边,我肯定文思泉涌!”忽然传来巡夜婆子的灯笼光。
黛玉急忙拉他蹲下。两人挤在窗根下,
听见婆子嘀咕:“刚才明明看见有人影...”茉莉香气混着少年身上的皂角味,
黛玉觉得耳朵发热。等脚步声远了,她推他:“快回去罢。
”宝玉却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差点忘了,厨房新做的桃花糕。”塞给她就猫腰跑走,
月光下拉出细长的影子。黛玉关窗打开纸包,糕点上烙着清晰的桃花纹。她咬了一口,
甜味漫开。通灵玉从衣领滑出来,在烛光下泛着温润的光。2 墨香共读晨钟刚响过三声,
黛玉已经坐在窗边临帖。雪雁掀帘子进来笑道:“宝二爷在外头转悠半天了,
说是等姑娘一同去学堂。”黛玉笔尖不停:“告诉他我今日要抄完这卷《女诫》,让他先去。
”话音未落,宝玉已经探进头来:“好妹妹,先生今日要查《孟子》注解,
我的书偏偏找不到了。”黛玉抬眼看他:“上回说找不到《论语》,上上回是《诗经》,
二哥哥的书倒是很会挑时候丢。”宝玉蹭到书案边,
从袖里掏出个油纸包:“刚蒸的桂花糖糕,还热着。”甜香混着墨味飘开来。
黛玉搁下笔:“罢了,我的书借你看。”取出青布包好的书册,忽然停顿,
“只是昨日不小心洒了茶,有几页模糊了。”宝玉立刻笑开:“正好!我和妹妹合看便是。
”接过书时指尖碰在一处,他飞快缩回手,耳朵有点红。族学里果然查《孟子·梁惠王》篇。
贾代儒捋着胡子踱步,见宝玉与黛玉共执一书,皱眉道:“成何体统!
”宝玉起身回话:“学生昨日温书不慎污了书页,幸得林妹妹借阅。
”说着指向书上几处茶渍,“您看这里,还有这里。”黛玉低头不语。
那茶渍分明是她今早特意点的。放学时下雨了。宝玉撑开油绢伞举到黛玉头上,
自己大半个身子露在外头。探春在后面笑:“二哥哥好歹顾着自己些,淋病了又要喝苦药。
”宝玉回头做鬼脸:“我如今不怕苦,林妹妹给备了蜜饯呢!
”说着真的从荷包掏出枚杏脯含住。黛玉轻轻扯他袖子:“快走罢,雨大了。”午后雨更急,
砸在瓦上噼啪响。宝玉抱着琴跑来潇湘馆:“父亲考校《桃花曲》,我总弹不好那段滚拂。
”黛玉正在临《桃花帖》,头也不抬:“习琴最忌急躁。”“妹妹教我就会了。
”宝玉自己铺开琴囊,“先生都说妹妹的《幽兰》弹得最好。”烛火跳了一下。黛玉放下笔,
坐到琴桌对面。两个脑袋凑在七弦琴上方,她的食指压住他的中指:“这里要沉腕。
”少年绷紧的衣袖擦过她手腕。窗外雨声渐密,琴声断断续续。
宝玉忽然说:“妹妹的簪花小楷真好看。”“专心。”黛玉点着琴谱,“这里轮指要再快些。
”第三次弹错同一个音时,宝玉突然摊开手心:“给妹妹这个。”是枚透亮的雨花石,
“早上在学堂后院捡的,像不像小猫脑袋?”黛玉接过石头,指尖沾到他汗湿的掌心。
“像云朵。”她把它压在琴谱角上,“继续练。”终于弹完一曲,
宝玉长舒口气躺倒在地毯上:“比打瞌睡还累人。”黛玉斟了杯茶推过去:“后日就要考校,
二哥哥还差得远。”他就着她的手喝了一口:“横竖有妹妹在。”忽然跳起来跑到书案前,
“我也要临帖!”墨汁溅到宣纸上,黛玉刚喊出“小心”,他已经就着墨点画起来。
几笔勾出个梳髻的小姑娘侧影,正低头磨墨,耳坠子晃成一道弧线。“呀,
”宝玉自己先愣住了,“画错了...”黛玉走过来看画,又摸摸自己耳朵。
今日戴的正是画里这副珍珠坠子。窗外闪过灯笼光,袭人的声音传来:“宝二爷可在里头?
老爷往这边来了!”宝玉慌忙卷画纸,黛玉却按住他的手:“给我罢。
”迅速将画塞进一叠字纸最底下。贾政进门时,看见宝玉在弹琴,黛玉在临帖,
琴案上还摊着《孟子》。他拿起琴谱看了看:“总算知道用功了。
”宝玉低头:“儿子不敢懈怠。”“后日考校若再不及格,”贾政目光扫过黛玉,
“连教你的人都该罚。”待父亲走后,宝玉对着黛玉长揖:“又连累妹妹了。
”黛玉从琴谱下抽出一张纸:“今晚把《梁惠王》篇注疏抄三遍,明日我来查。
”宝玉苦着脸接过去,忽然“咦”了一声。纸页边缘有细小批注,
墨色极新:“这里『仁政』作何解?”、“孟子见梁王时年几何?”全是先生今日课堂所问。
“妹妹何时写的?”“你弹琴时。”黛玉已经重新铺开宣纸,“既然应了要教你,
总不能白担虚名。”宝玉盯着那些小字看了很久。忽然说:“妹妹的字比桂花糖还甜。
”烛花爆响,黛玉的笔在纸上顿了一下。次日学堂考校,贾代儒果然提问《孟子》。
问到“五十步笑百步”喻意时,宝玉流畅答出:“治国与治家同理,皆须躬行实践。
”先生讶异:“此前你只说得出『打仗逃跑』四字。”宝玉偷偷瞄向黛玉。她端坐着,
耳坠子一动不动。放学时宝玉追上来:“妹妹怎么知道先生要问这句?
”黛玉从书囊里抽出本旧册子。书页间夹满签纸,
写着“贾代儒庚寅年乡试策论”、“惯用《孟子》七章”等字迹。“你...”宝玉睁大眼,
“连这个都查了?”“父亲说过,”黛玉收起册子,“知己知彼。”经过桃林时,
宝玉忽然钻进亭子。回来时捧着个陶罐:“去年埋的桃花露,说好今年开的。
”黛玉看着他掰蜡封:“要是先生今日不问《孟子》呢?”“那就明日再开,
”陶罐发出“噗”的轻响,“横竖年年都有桃花。”甜香飘出来,混着少年袖口的墨味。
雨后的蝉突然叫了一声。宝玉倒出两盏粉色的液体,递一盏给黛玉:“敬林先生。
”黛玉接过来抿了一口。很甜,带着陈年的花香。“下次先生考校《论语》,”宝玉凑近些,
“妹妹再帮我猜题可好?”“不好。”黛玉放下茶盏,“猜题终非正途。
”她从袖中取出另一本册子,“这是我注的《论语》精要,二哥哥自己看。”宝玉翻开,
看见满页清秀小字,重点处皆用朱砂标红。
最后一页写着:“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宝二爷常犯此病。”他笑起来,
指着那行字:“妹妹骂我。”“是劝你。”黛玉转身往潇湘馆走,“明日考琴艺,
若再弹错滚拂...”“就罚我抄《论语》全书!”宝玉追上去,“妹妹监督着抄!
”暮色把两个影子拉得很长。少年的声音惊起宿鸟:“妹妹那罐桃花露,
明年我们还一起喝可好?”没有人回答。只有玉佩撞在琴囊铜扣上,叮叮当当响了一路。
3 巧破困局宝玉三天没出现在学堂。贾代儒问起时,黛玉只答:“染了风寒。
”书案右侧空着,露出刻着“绛芸轩”三字的砚台——那是他上次忘在这里的。第四天清晨,
黛玉在窗棂下发现个油布包。打开是本泛黄的《山家清供》,扉页有朱文藏书印:甄士隐。
她记得父亲说过,这是姑苏最难寻的孤本。雪雁小声说:“宝二爷天没亮时放的,浑身湿透,
说是连夜从城外书局赶回来。”黛玉合上书。
书页间飘出张字条:“妹妹要的桃花馔方子找到了。”午后王夫人唤黛玉过去,
见她眼下青影,皱眉道:“玉儿怎么累瘦了?”又叹气,“你宝哥哥前日翻墙出府,
被他父亲逮个正着,如今关在祠堂罚跪。”黛玉指尖掐进掌心:“所犯何事?
”“说是逃学去淘什么书,”王夫人摇头,“他身边小厮招认,这月已是第三回。
”祠堂石砖冷得刺骨。宝玉跪在蒲团上打瞌睡,听见门响立即挺直背脊,
见是黛玉又松懈下来:“妹妹怎么来了?”“送毯子。”黛玉将绒毯铺在蒲团旁,
“还有这个。”她取出《山家清供》,翻到某页推过去,“二哥哥找的是不是这一页?
”书页角落画着小小的桃花,墨色犹新。
宝玉瞪大眼:“妹妹如何知道...”“上月提过想查桃花馔的古方,”黛玉声音低下去,
“但不值得二哥哥触犯家规。”门外突然响起贾政的喝声:“果然又是为些杂书!
”黛玉迅速将书塞进袖中,起身行礼:“世叔安好。”贾政脸色铁青:“你方才给他什么?
”“是《孟子》注解。”黛玉从另只袖子取出册子,“来给二哥哥送功课。”贾政扫过书封,
突然伸手抽出黛玉袖中的《山家清供》。“这是什么?”他翻开画着桃花的那页,
“可是《肉屏风》《锦绣万花谷》之类?”宝玉猛地站起来:“父亲!
那是儿子硬要...”“是《山家清供》,”黛玉截过话头,“宋人林洪所著饮食录。
世叔请看第一百十二页,记载桃花馔可治春困之症。”贾政怔住,翻到指定页数。
果然见着:“春困袭人,取鲜桃瓣和蜜炙,
佐以山泉...”“二哥哥前日听学里先生提起春困,”黛玉垂着眼,“想起此书或有解法,